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自由呼吸瘋狂的空氣

手機與歇斯底里有什麼關係?
   
  朋友的電話閃過來,急促的鈴聲逼迫我丟開讀得興致盎然的小說,按下接聽鍵。
     「嗨!在幹什麼呢?我沒什麼事,就是想你了!」
     「嗯嗯,我也想你!」我一邊努力地表示著理解和欣喜,一邊用力搓開自然緊蹙的眉頭,極力不讓聲音中透露一絲盡快掛掉電話,回歸閱讀的渴望。
     類似片段幾乎閃現在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中,尤其是那些交際廣泛的人。據調查說,有90%的呼叫——這個數據還在持續攀升——幾乎沒有任何別的功用,僅僅是想讓接聽方聽到呼叫方的聲音而已。
     「歇斯底里不是其他,只不過是我們想引起他人注意的心理傾向。」《對面的瘋子:解讀平常的瘋狂》如是說,手機則用最低廉的成本便捷地滿足了我們的這種傾向。
     而不假思索地配合甚至討好,直到讓對方滿意而歸——就像我所做的,看起來好像只是人際交往中微不足道的慣用技巧,但卻有著更深層的心理因素。
     壓抑自己的需求,放棄真實的享樂願望,用絕對的自控避免任何意外的發生,這是強迫症的一種表現。
     到這裡或許你已經感覺到,我們和歇斯底里、強迫症等種種瘋狂的症狀之間並沒有想像中那麼深闊的鴻溝,每一個微笑著從街對面向我們走來的人,或許都搖曳著瘋狂的某個側影。
     也許事實正如帕斯卡說:「我們其實是瘋狂的,不瘋只是瘋狂的另一種表現。」弗洛伊德也說過:「每個人多少有點兒精神病。」
     《對面的瘋子:解讀平常的瘋狂》的作者皮埃爾·瑪裡就這樣輕描淡寫地告訴我們:瘋狂無處不在。他試著教會人們與瘋狂友善相處,並舒適地共生。
     要做到這一點,第一步就是揭開瘋狂那已經被現代世界的各種傳媒手段修飾得極盡扭曲的神秘面紗。瘋狂並不是在特殊土壤孕育下綻開的畸形花朵,「而是在日常世界裡我們選擇的關係模式」。
     「瘋狂的四種存在方式,對應了四種我們和他人相處的關係模式:誘惑他人、為他人服務、逃避他人、利用他人及傷害他人,而換作術語指代則是歇斯底里、強迫症、恐懼症和變態。」
     瑪裡介紹了歇斯底里的三個特徵:不可靠的身份;確信現狀令人不滿;需要能迷住伴侶,把他拴在身邊(甚至支配、操縱他)。這三個特徵通過四種症狀表現出來——
     請求症:認為所有他人提供的認同和滿足都不能達到期待,重要的是得到更多;
     嫉妒症:認為一個和你旗鼓相當的人彷彿擁有一樣比你更多的東西,生活變得無法忍受;
     迫害症:認為存在某種親友密謀拒絕自己得到所期望的東西;
     抑鬱症:認為說到底,沒什麼可做的,沒什麼可指望的;一直以來都有這樣的信念,大家都拒絕填滿一份難以滿足的缺憾。
     這樣的解析似乎讓歇斯底里的空氣擴散到讓我們無法忍受的地步,但事實上它並不是我們需要拚命逃離的噩夢——這些空氣允許我們自由呼吸。
     「如果沒有歇斯底里,生活就會變得平淡無味。正是認可的需要促使我們去誘惑,去創造,去發明,去找尋所有排遣煩惱的途徑……甚至最離譜的伴侶,那個一場接一場跟你鬧的他或她,也並非不能讓我們散心。」
     其實我們一直這樣和歇斯底里相互依存,共生著。
     如同歇斯底里像蛋卷一樣被層層剝開,強迫症、恐懼症和變態亦可以走下令人生畏的「鬼壇」。如果瞭解到這一點,則或許會實現作者描繪的美好期望——「今天,用另一種方式去思考瘋狂或許已經成為一種可能: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接受瘋狂的種種含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