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回復 發帖

個人理財過程中的「四個平衡術」

「個人理財」這個名詞,不同的人所產生的理解會不同,但有一點是共同的,就是你會在越來越多的地方看到這個詞,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也越來越大。與此同時,大眾級投資人的規模也在迅速擴大,在衣食住行基本滿足之後尚有結餘的投資者,越來越迫切地尋找能讓手中有限的錢再「生錢」的途徑。

理財專業人士經常會遇到這樣的提問,那就是:一個人或一個家庭,在其全部的收入分配中,存款、股票、保險各佔多少比例最科學、最合理?

其實,這個問題本身就既不科學也不合理。最常聽到的說法是:保險佔個人或家庭收入的15%、股票佔個人或家庭收入的30%最科學合理,這樣的比例是黃金組合比例。但是這僅僅屬於「學術研究」的範疇,並不能作為個人理財的標準。這個問題其實就是怎樣才能做到個人財務上的平衡問題。

時下,一提到個人理財,有人認為理財就是摳門,也有人認為理財就是投資,是「用錢生更多的錢」,這些都是比較片面的理解;其實個人理財主要目的不是「掘金」 而是「平衡」,即實現財務的平衡。保持「財務平衡」是理財的首要目標,也是邁向財務獨立的第一步。而「財務平衡」要保證四個方面的平衡。

內容上的平衡

個人理財在內容上包括:住房計劃、汽車計劃、子女教育計劃、資產分配計劃、保險計劃、養老計劃、退休保障計劃、遺產計劃等。理財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這些理財內容達到一個平衡,不能顧此失彼。如何能夠一一達成在住房、退休、子女教育、投資以及保險等方面上的規劃,讓夢想成真?這就需要從財務角度審視人生,通過理財實現人生財務內容上的平衡。

結構上的平衡

最近幾年,投資人的錢包漸漸鼓了起來,家庭資產的概念隨之發生了深刻的變遷,投資理財成為許多居民的當務之急。上世紀80年代,中國家庭資產大多是指現金、存款、國庫券以及冰箱、彩電等「值錢」的大件;到了上世紀90年代,除了存款、國債之外,又多了股票和保險,此時在不少中國家庭中,冰箱、彩電已經算不上重要的家庭資產了,住房開始佔據重要位置;進入21世紀後,投資渠道不斷增多,股票、基金、信託、外匯理財以及人民幣理財逐步走進居民生活中,並在家庭資產中佔據的比例越來越大。

理財活動應該建立在穩健的前提下。理財涉及投資,但不等同於投資,資產增值是理財的重要目的之一,但更重要的是對風險的控制和規避以及對財產或債務的梳理。所以一個穩健平衡的財務結構才是合理的,不過這個結構還是因人而異的:根據風險偏好、資產多寡的不同,這個合理的結構也會不同。

時間上的平衡

理財師在為客戶制定理財計劃時,要考慮到客戶的理財目標。按時間長短分為短期目標(1年左右)、中期目標(3~5年)、長期目標(5年以上)。如何將這些目標實現,這就需要達到時間上的平衡。

時間上的平衡主要是指平衡現在和未來的消費,從而決定人的一生各個階段的生活方式,它是理財的最基礎部分,也是最容易忽視的部分。「個人理財網 www.grlcw.com」理財顧問介紹:一般來說,有三種消費決策:把現在的錢留給未來用,叫「養生有道」;把未來的錢拿來現在用,叫「按揭人生」;今天的錢今天用,明天的錢明天用,叫「鼠目寸光」。人的一生中有很多難以預測的事情,「按揭人生」和「鼠目寸光」顯然是兩種不可取的生活方式。因此,理財也需要重視客戶時間上的財務平衡。

動態上的平衡

在人的一生當中,物資的多少、財富的多少等都是動態的變化的,不可能是恆定的。如果只出不進,千萬家財也會毫釐不剩;如果只進不出,這樣的財富猶如糞土;只有合理平衡物資與財富的進出,貧窮也會快樂,富有會更加幸福。

「你可以想像一下雜技演員走鋼絲的場景,雖然搖搖晃晃,可是他們一直在保持平衡而且向前走,有驚無險。有時候,你也會看到他們手上拿著一把傘,那就是平衡的秘訣。」由於每個人的財務狀況基本上都是動態變化的,外部環境也是時刻變化的(比如通貨膨脹、國家政策等),所以專業理財師要能使客戶的資產能夠隨著市場環境、國家政策、自身的財務變動情況的改變而隨時調整,達到一種動態的平衡,這是門高超的藝術。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