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國家資訊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
內容輯要:
中國必須下決心作出深層次調整,必須加快要素結構升級,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型”向“效率驅動型”轉變。
張茉楠
在內需不振、外需乏力的影響下,中國二季度GDP同比增長7.6%,較一季度回落了0.5個百分點,並創下近3年來最低單季增幅。不過中國經濟並未出現此前一些人擔心的“硬著陸”,在財政貨幣政策不斷加碼的合力下,經濟繼續探底的勢頭會得到遏制,三、四季度宏觀經濟將會呈現企穩態勢,全年實現8%左右的預設目標不會有太大問題。
穩增長政策力度加大,短週期見底在即,但難改長週期放緩的趨勢,而且,經濟有自身運行週期,考慮到政策的遲滯效應,如果政策大力度加碼很可能從政策預調、微調演變為未來的政策超調。大劑量政策刺激的後遺症太大,我們必須學會承受和接受中國經濟的減速,因為無論是否願意承認,中國宏觀經濟增長的大格局正在發生趨勢性改變。
中國經濟總體進入了“著陸期”。事實上,作為趕超型經濟體,中國經濟兩位數的增長是靠增加勞動力投入、加快資本形成以及數量擴張的“要素驅動型”模式實現的。20年前,通過市場開放中國很快融入世界經濟體系,依靠全球分工體系深化帶動的“斯密增長”,創造出規模巨大的全球化紅利。然而2008年以來,金融危機和主權債務危機嚴重打擊了發達國家的支出能力,導致由發達經濟體主導的全球總需求明顯下降,出現了需求不足和供給過剩的結構性衝突,中國“大進大出”的模式受到了衝擊。
從內部來看,首先,未來中國的“人口紅利”優勢將逐步衰減,勞動力供給增速下降、成本提升,整體經濟進入生產要素成本週期性上升階段。這就預示著現代工業部門已經不能再用“不變工資制”來吸收“無限供給”的勞動力,工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正在供求不平衡推動下逐步回補,這樣工業部門的利潤有可能越變越薄,資本回報率將持續下降。其次,伴隨著我國勞動力大規模再配置的進程趨於尾聲,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也將趨於減速。2010年我國第二產業增加值占比已達到46.9%,超過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國家的歷史峰值。據此判斷,第二產業很難再出現大的擴張,勞動力轉移的速度將會出現下降。隨著“人口紅利”衰減和“劉易斯拐點”的到來,中國的城鎮化進程將會放緩。未來中國的城鎮化將由加速階段轉變為減速階段,預計今後城鎮化平均每年提高的速度將保持在0.8~1個百分點左右,很難再現“九五”、“十五”期間每年1.35~1.45個百分點的增幅。
中國經濟將告別以往兩位數的增長,從高速增長進入中低速運行。在週期性和結構性因素共同作用下,由高儲蓄、高投資率支持的資本存量擴張正發生趨勢性改變,過度工業化、過度依賴出口、過度投資驅動、過度粗放增長的增長模式難以持續,突破增長模式陷阱已經變得異常重要。
因此,我們必須認識到以往那種兩位數增長已不可維持,也不應維持。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將是一個持續的過程,現在的關鍵是如何“在速度降下來的同時,把品質提上去”。中國經濟最大的經濟風險到底是什麼?這裏需要強調的是,短期內,增長不是中國經濟最大的問題,最大的問題是我們難以改變對GDP的頂禮膜拜,對以往增長模式的路徑依賴,以及被低增長品質的“鎖定”,我們最擔心的是經濟結構調整不過來。
中國必須下決心作出深層次調整??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深化改革。必須加快要素結構升級,通過人力資本提升、技術提升以及全要素生產率提升,促進中國經濟發展方式從“要素驅動型”向“效率驅動型”轉變。當然,在整體要素結構升級的過程中,要符合經濟發展規律,要和資源稟賦相適應,結構調整也不要過於劇烈,這樣可以避免在“要素紅利”形勢逆轉下,比較優勢出現真空的狀態。結構調整迫在眉睫,留給中國的時間窗口已經不多了。 |